好教师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免费教育资源综合门户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学科吧 | 登陆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好教师资源网

《伊索寓言》教学设计

日期:2015-12-23 来源: 作者: 阅读:

  
    【教学理念】
  寓言,多以比喻、夸张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,给人以启示。《伊索寓言》是世界最早的寓言集。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,通过它,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,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,让我们既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,又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。指导学生学习寓言,就是要通过“这座桥”,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现象,去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。
  【教学目标】
  1.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故事。
  2.结合语境,理解“无能为力、惊慌失措”等词语,体会文中“人物”的不同心情。
  3.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,品味寓言的语言,感受寓言的简洁美、内涵美和语句美。
  【教学重难点】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,品味寓言的语言,感受寓言的简洁美、内涵美和语句美。
  【课时安排】
  2课时。
  【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】
  第一课时
  一、猜谜激趣,导入新课
  1.猜谜语。
  抗战胜利后,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学生们,听说先生要回四川老家省亲,特设宴为大师饯行,并邀请梅兰芳等名流出席.宴会开始,张大师向梅兰芳敬酒,调侃道:“梅先生,您是君子,我是小人,我先敬您一杯!”
  梅先生愕然,忙问:“此话怎讲?”
  听了张大师的解释,众宾客频频点头,开怀大笑。
  您能猜出张大师如何解释的吗?(答案是:“有句俗话,叫‘君子动口,小人动手’,您唱得一口好戏,誉满天下,我不过靠一只手作些画,所以,您应该上座。”)
  这是关于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的一个寓言谜语。
 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?(学生交流,老师做适当点拨——寓,寄托之意。寓言,就是在浅显的文字中寄托着某种道理。)
  2.再次猜谜语。
  ①尖尖嘴,细细腿,狡猾多疑拖大尾。(打一动物)
  ②一半是孤独一半狂野。(打一动物)
  同学们真聪明!但是,今天,有位客人比你们更聪明。猜猜它是谁——?(揭示课题)
  2.这篇课文是一则读读课题,看了课题,你有什么问题?(学生质疑,老师相机进行归类)
  【设计意图由寓言谜语开课,给人耳目一新之感;接着的两个谜语,就像一个陷阱,旨在引出课题。这样的引入,增强了开课的艺术性,容易引起学生注意;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,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。】
  二、自读课文,初步感知
  1.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注意倾听。
  2.学生自读课文。
  要求做到:读准:把生字词圈、划出来读正确。
  读通: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,不重读,不漏读,不错读。
  读熟:反复读,读熟练。
  3.检查学生读文情况。
  指名读文,遍读遍纠正读音。
  葡萄狐狸费劲
 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。(可以引导换成其他词语)
  馋够无望费劲无能为力
  4.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?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?
  【设计意图课文较短,学生容易做到读准,读通,读熟,这是为后面的理解做准备的。关于结合语境理解词语,好像有些不合时宜。但这样的短文,学生一读就基本会懂的,只是不要让他们大概懂,而要真正懂,也就是要理解到每个词语身上。最后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所讲的故事,实质上是要训练学生说话的简洁、扼要、准确。】
  三、研读课文,理解感悟
  (一)研读第一段
  1.指名读课文。这段中有几句话?这三句话是一种什么关系?
  2.重点关注:
  ①第一句中“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”的“垂”可以换成“挂”吗?为什么?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说是“成熟的葡萄”?
  ②你能把“馋得直流口水”换成哪个成语?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“馋涎欲滴”?
  比较朗读,看看哪个给我们的感觉更生动?(体会用语的准确)
  狐狸看到了,馋得直流口水。(突出“直流口水”)
  狐狸看到了,馋涎欲滴。
 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,但是白费劲。”猜猜看,狐狸想了哪些办法?怎么才算是想“尽”了办法?你觉得它为什么会白费劲?“白费劲”正好回扣了前面的哪个词?在文章中,这叫做什么?
  3.你能读好这段话吗?试试看——
  4.从对这段话的学习中,你感受到什么?(可以从内容上谈,可以从写作技巧上谈,也可以从用词的考究上谈,还可以透过这段文字想开去。)
  (二)学习第二段
  1.齐读第二段。
  2.你是怎样理解“只好”的?它为什么还回头?这时,狐狸为什么还要回头望?它“回头望”的眼神里充满了什么?你能一边读一边配上动作吗?
  3.“肯定”是什么意思?狐狸为什么那么肯定?这“肯定”里,包含着狐狸你此时怎样的心态?
  4.你从狐狸“想尽了办法”和“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,不好吃”两处,看出了狐狸的心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变化?从而说明了什么?
  (三)联系实际,理解寓意
  1.什么是“无能为力”?什么是“时机还没有成熟”?你是怎样理解“无能为力”与“时机还没有成熟”之间的关系的?在我们身边,是否有这样的认识的人?
  2.齐读第三段。再读。读了这则寓言,你认为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?
  3.联系生活、学习实际,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。
  【设计意图这则寓言,表面上看没什么值得研究的。但是,从上面的设计就不难看出——短课文,怎样长教,浅课文,怎样深教。我们所说的“深”教,就是要教出内涵,教出味道,教出学生的思考。语文学习,就得要引导学生学会“咬文嚼字”,对文本作深入解读。对寓言的寓意的把握,不要生搬硬套,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。只有把知识变活了,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学习。】
  四、复述故事,背诵寓言
  1.指名学生扮演狐狸,其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寓言、背诵寓言。
  2.小结收束。把话题延伸到多角度、辨证地看问题上去,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的多元化,个性化,生活化。
  【板书设计】
  狐狸和葡萄
  葡萄:垂成熟===〉酸
  狐狸:够不着只好===〉无能为力,还找借口
  爱慕虚荣表里不一
  第二课时
  一、复习检查,引入新课
  1.指明讲述《狐狸和葡萄》的故事。然后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。
  2.教师讲述一个同学在随笔本上写下的题为“随机应变”的小故事:
  如今的岳岳已经从最初撒谎时的表情不自然“进步”到脸不红心不跳了。一天晚上,他请爸爸吃饭时说洗过手了,后来来到餐桌前跟妈妈商量:“你就说我洗了手了。”——想串通妈妈做伪证。妈妈说:“你不是要让爸爸带头吃饭吗,现在爸爸带头洗手去了,你也应该快去洗。”岳岳忽然就有了动力,凑到水池前,爸爸疑问:“你不是洗过手了吗?”岳岳顺口答:“没洗。”可能觉得不合适,立刻改口:“我洗得不干净。”——现在的岳岳撒谎的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  这个故事的核心词是什么?(撒谎)撒谎,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也许太为司空见惯了。不过,有一个人撒谎,却撒出了名气,走出了国门,来到了我们眼前——教师一边说“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伊索寓言《牧童和狼》”,一边板书课题。然后组织学生齐读课题:《牧童和狼》。
  3.看见这个题目,你有什么疑问?(学生质疑,教师相机归类板书)好,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对课文的学习。
  【设计意图“温故而知新”。温故,应成为常态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。继而,用孩子们的同龄人写的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,便于引导对新课的学习。随后的质疑,不是形式,一方面表现为关注题目,学习从题目入手;另一方面又是从题目开始,总领本节课的学习;再一个方面,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了质疑,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——“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”,“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”嘛!】
  二、自读课文,整体感知
  1.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。
  要求: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大致了解故事大意;对自己不懂的地方,作上符号;读书中有什么感触,及时在书上作上简要批注。
  2.自学检查。
  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。
  ②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。
  ③你在书上作了什么批注?交流交流。
  【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。对每篇课文的学习,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,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。让学生带着要求自主读书,是教师“导”的体现,而对自学情况的检查,则是看学生的“学”是否落实。每节课不仅要有这样的环节,还要铿锵有声,坚持如一地训练,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。】
  三、研读理解,品味语言
  1.指名朗读课文。
  故事中的牧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?(爱搞恶作剧、撒谎成性)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?(一贯)“一贯”是什么意思?“一贯”与“常常”“经常”的意思有没有区别?谁能用“一贯”来说说你知道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?
  2.研读第一段。
  课文哪里写这个牧童一贯是这样做的?(好几次)“好几次”是什么意思?牧童三番五次地这样做,都获得了怎样的结果?(村民们闻声赶来)“闻声赶来”说明村民们什么?(动作迅速、相信牧童、害怕狼来了会吃掉羊……)
  猜猜看,牧童他连续好几次这样做,其本意是什么?你的依据是什么?(牧童在村边放羊……)
  他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什么?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?(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,不禁哈哈大笑起来)“他们”指谁?什么样子是“惊慌失措”?与“惊慌失措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?(镇定自若)村民们为什么会惊慌失措?谁能做做惊慌失措的样子?
  面对村民们惊慌失措的样子,牧童的表现怎样?为什么牧童会“哈哈大笑”?想想看,牧童这样做,是否想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患?
  3.研读第二段。
  俗话说,“好事不过三”。正有这么巧,后来,狼真的来了。这次,“牧童吓坏了”,怎么理解“吓坏了”?牧童为什么会被吓坏了?
  他是怎么做的?(慌忙大叫)怎么叫才是“大叫”?什么样子才是“慌忙大叫”?谁来学学他的“慌忙大叫”?(齐读,读出慌忙大叫的感觉。)
  为什么他“喊破喉咙,也没有人前来帮忙”?这与第一段中哪个句子有联系?(哪里有什么狼!)“哪里有什么狼”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,不用问号?从感叹号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民们对牧童的话隐藏着什么?
  村民们这次听到牧童“大叫”,他们会怎么想?又会怎么说?(同桌交流后,再全班交流。)
  想像一下,村边现在的情况怎样?(相像狼吃羊的血腥场面、牧童此时的无奈和痛苦……)
  如果你是牧童,此时,你会怎么做?你估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?
  4.齐读第三段。
  ①用“即使……也……”说一个句子。想想看,用“即使……也……”说话,前面应该有什么前提条件?(再读第三段后交流)
  ②想一想,牧童的“好几次”撒谎与最后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关系?
  【设计意图文章,就是要重点注意思维的逻辑连贯,注意语言文字的准确使用,注意突出“人物”的特点、个性,注意紧紧围绕“一个中心”展开行文。而对课文的理解,我们就是要逐段逐句逐层地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“一个中心”展开的,其间的逻辑思维是不是严密,遣词造句是不是准确到位,所写“人物”是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等。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,学生才可能感受到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、内涵美和语句美。同时,也才能受到思想的陶冶,获得思维的启迪。】
  四、拓展演绎,明理做人
  1.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  2.牧童的可悲结果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?
  【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,从总到分,最后回归整体,使学习显得完整、圆满。而在学习的过程中,让学生获得做人的真谛,正是“师者”之“传道”的首要要求。】
  五、改编故事,深层消化
  找一找生活中的“撒谎”小故事,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。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、内涵美和语句美。
  【设计意图“读”“写”是紧密联系的。在读中学写,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,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,是语文老师又一重要责任。】

查看该资源的网友还浏览了:
最新添加
点击排行
免责声明 - 关于我们   赣ICP备09013534号-3 
Copyright © 2011-2012 www.hjszy.net All Rights Reserved